新蕊云课堂 教会孩子正确使用电子科技类产品家长能这样做_od体育网页版登录|官网网址



新蕊云课堂 教会孩子正确使用电子科技类产品家长能这样做

发布时间:2024-01-19 01:37:04 来源:od体育网页版登录 作者:OD体育网页版官网网址

现如今,电子科技类产品融入了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于孩子使用电子科技类产品,家长不需要过多的焦虑,而是寻找科学的引导方式和使用方法。怎么样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科技类产品,让电子科技类产品成为帮助孩子成长的工具? 近日,由北京市妇女联合会主办、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承办、北京出版集团父母必读杂志社、融树中心作为媒体支持的北京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2022年“新蕊云课堂”系列讲座第2期(总

  

  现如今,电子科技类产品融入了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于孩子使用电子科技类产品,家长不需要过多的焦虑,而是寻找科学的引导方式和使用方法。怎么样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科技类产品,让电子科技类产品成为帮助孩子成长的工具?

  近日,由北京市妇女联合会主办、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承办、北京出版集团父母必读杂志社、融树中心作为媒体支持的北京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2022年“新蕊云课堂”系列讲座第2期(总第70期)特别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加学者刘肖岑做客直播间,解答家长关于孩子使用电子科技类产品的困惑,帮助家长引导孩子科学使用电子产品。

  本次活动通过北京市社区家长学校(小鹅通)、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快手号等平台和微信群同步直播。当日直播活动火爆,且受到了大家的持续关注。如果你错过了直播,赶快来看一看我们整理的干货内容吧。

  在互联网技术尚未普及的20世纪,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数码科技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相对有限的。

  例如Bronfenbrenner在其“ECO理论”(图1)中指出,儿童处于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嵌套组合的环境系统中。

  按照对儿童影响由近及远的顺序,可将儿童的成长环境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和时序系统。

  然而在21世纪,这一观点已经被“生态科技微系统理论”所矫正(图2)。心理学家Johnson和Puplampu认为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日新月异的数码科技已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处于直接对儿童成长产生作用的微系统中。

  现在的儿童青少年在电子科技类产品的使用上,呈现出低年龄、长时间、近距离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现在有这样一个说法:电子科技类产品慢慢的变成了了家长揣在兜里的“电子保姆”,成为学校老师们眼中不知疲倦的“电子老师”,也成为孩子们不可或缺的一种“电子器官”。

  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各种电子科技类产品,他们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已经被打上了“数字烙印”。

  换言之,现代儿童比以往时代的同龄人更擅长屏幕阅读,更强调数据的更新速度,更适应多重任务操作的情境,更喜欢获得即时的反馈,图像与操作技能的发展更为优先,更善于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并与人交流。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谈到:童年的消逝是儿童和成人界限的消失,电视是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界限的消失有两种表现:一是儿童变得像成人,另一个是成人变得像儿童。

  同时,他也谈到在时下所发生的一切时,个人完全无能为力吗?并非如此。第一,家长可以坚持训练孩子对延迟满足的容忍,让孩子有自我控制的能力。第二,家长应当努力控制孩子接触媒介的机会。

  历史学家Harari在其《今日简史》一书中描绘了未来社会的工作前途:“机器学习和机器人将改变几乎所有的工作……未来的许多职业将被替代,人类与其想赢过人工智能,不如把重点放在人工智能的维护和运用上。2050年的就业市场的特点很可能在于人类和AI的合作……(未来的)新工作很可能需要高水平的专业相关知识。”

  可见,对于孩子来说,要成长为未来社会优秀的“数字公民”,必然需要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与丰富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知识,家长如果只是单纯地阻止孩子去接触电子科技类产品,他们就无从了解这个数据驱动的社会。

  家长需要跨越数字鸿沟,走进孩子的“数字世界”,成为孩子的“数字合伙人”,帮助孩子搭建好与互联网世界的桥梁。

  关于游戏时间的规定,可以借鉴三个单位的标准,分别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国家卫健委和美国儿科学会(AAP)。我把这三个综合到一起,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前阶段(0-6周岁):电子视屏要严控,过早使用眼损伤。在幼儿眼睛发育的关键期,过多接触电子屏幕会造成不可逆眼部损伤。建议0-3岁幼儿禁用手机、电脑等视屏类电子科技类产品,3-6岁幼儿也应尽可能的避免接触和使用。托幼机构尽可能的避免使用电子屏教学。

  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科技类产品,非学习目的的电子科技类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科技类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科技类产品的时间应越短。

  每注视电子设备20分钟,就应把眼睛离开屏幕,远眺20英尺(约6米)以外的物体至少20秒以上。

  除此之外,若孩子需要用电子科技类产品,我们大家可以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屏幕尺寸更大的设备,把手机换成ipad或电脑;也可以把读电子书、纸质书转换成听书等形式,由此减少电子科技类产品的使用时长。

  我们可以科学挑选孩子需要用的软件类型、了解孩子的软件使用时间和内容浏览,将软件设置为“儿童青少年模式”,以确保给孩子营造出健康正向的网络空间。

  想要判断一个产品适不适合孩子,家长也能自己先试用一下软件,这里推荐一个娱乐软件分级委员会(ESRB),该网站会给每个游戏评级,具体评级如下:

  EC(适合幼儿);E(适合每个人);E10+(适合10岁以上的所有人);T(适合青少年);M(适合17岁以上);A0(适合成人);RP(尚待评定)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很多研究表明,孩子在使用电子媒体时会沿习家长的数字习惯。

  有一个词叫“技术干扰”,是指由于使用数字或移动技术设备使人际交往发生中断,这种干扰极易引起紧张的数字亲子关系,导致孩子产生烦躁、沮丧和生气等消极情绪及其它问题行为。

  美国有一项涉及到170个家庭的调查,发现将近一半的家庭,48%的家庭每天在家里面会发生三次以上的技术干扰,我们也可以想一想在自己家里面是怎样的一个情况。

  优良的示范胜过最好的说服。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家长在陪伴6岁及6岁以下的儿童时,应将手机设置为勿扰模式;电子设备在不用时应关闭。

  另外给大家一点建议,如果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建议还是不要是家长在看手机,给孩子看动画片,大家之间没什么交流,这样是非常不好的。

  有研究表明,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如果是看电子设备,会吃得更多、长得更胖,不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另外一方面,其实吃饭的时间是一个很好的家庭沟通时间,所以我们大家可以设置一个“手机停车位”,在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把自己的电子设备放在“停车位”里,都不要去看手机,我们就坐下来一起好好吃饭聊天,可以有效促进我们的家庭关系。

  再比如说我们大家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特殊时光,在《正面管教》这本书里,简·尼尔森提到有一次她在家里面跟孩子就有这种特殊时光,这一段时间什么都不干,不受别人的打扰,如果有人打电话,她就很夸张地拿起电话说:我现在正在跟我的女儿玩,这是我们的特殊时光,请你晚一点再打过来,她也不管电话那头是谁,就这样说完了以后就挂掉,给孩子很好的亲子陪伴。

  游戏育儿专家科恩博士说:当孩子越不可爱的时候,越是他们要被爱的时候。为什么孩子会不停地来缠着你?因为他需要你的关注。

  这个时候你就要审视一下,电子科技类产品在你和孩子之间起一个啥作业?是一堵墙还是一座桥梁?

  想要避免把电子科技类产品变成“电子保姆”,就应该把电子科技类产品变成我们和孩子之间沟通的一座桥梁,走进孩子的数字世界,跟孩子一起玩、一起互动,把电子科技类产品作为一个亲子沟通的工具,同时不能让孩子变成一个“电子儿童”,应该让他知道电子世界是怎样的同时对于现实世界保持好奇心,愿意跟爸爸和妈妈一起到户外活动,一起到现实世界里跟爸爸和妈妈玩。

  如果家长没有办法一直陪伴孩子,我们尽量遵循一个危害最小化的原则,比如说我们一开始没时间,我们也不要太过自责,我们在第一时间回归就好了。

  家长要控制给孩子使用的电子设备,以确保给孩子提供的电子科技类产品里都是健康的内容。

  另外,我们最好每天都要确保有一个无屏幕的时间,比如说睡前给孩子读一个绘本故事,这样的亲子相处时光可以比较好地避免把电子科技类产品变成孩子的“电子保姆”。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在线游戏是无可厚非的,作为父母,我们也应当同时关注到儿童沉迷在线游戏背后的心理原因,并客观地看待电子游戏对儿童发展的利弊影响。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电子游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利弊参半的:它可能会导致儿童产生、肥胖、暴力、焦虑、抑郁、孤独、视力下降、游戏成瘾等问题,但如果适时适度地接触内容适宜的电子游戏也有一定可能会促进儿童的生理、动作、认知、情绪、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帮助孩子提高自控力、亲社会能力等,而且如果善加利用的话,它还有助于促进抑郁症、自闭症、多动症、阿尔兹海默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患者的康复……

  信息化时代,想要完全切断孩子和互联网之间的联系,可能性几乎为零。孩子们一面从网络中汲取知识获得技能,一面又将新的技能应用到互联网。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要警惕孩子陷入网络成瘾的旋涡中。

  金伯利·杨的网络成瘾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Scale,IAT)是目前学界用于监测个体是不是真的存在网络成瘾行为的最常用的问卷。父母不妨自己先来测试,看看下面这样一些问题,自己和孩子是否遇到过:

  是否感到生活总是被网络占据(想着上一次上网的情形,或期待着下一次上网)?

  是否把互联网作为逃避日常生活中很多问题或者排除不积极的情绪绪(内疚、焦虑、抑郁、孤独)的方式?

  如果以上问题中有5个或5个以上的肯定回答时,就要警惕孩子可能已出现了网络成瘾症状,要及时进行干预了。

  网络成瘾的原因大概能包括:非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同伴压力、情绪疏导匮乏、诱惑颇丰等,家长需要格外注意。

  家长该如何从海量的游戏中帮助孩子筛选合适的电子游戏呢?对此,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通过“ABC法”衡量游戏与孩子的匹配度,然后再参考下述的游戏类型推荐做出甄选。

  家长能够准确的通过孩子在接触电子游戏后的情感(affection)、行为(behavior)、认知(cognition)三方面的表现来判断某款游戏对孩子来说是否合适。

  也就是说,我们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若孩子在接触了某款游戏后,心情变得愉悦,表现出了好的行为,掌握了健康的知识,发展了积极的心理品质,也没有一直沉迷,那么这款游戏就更适合孩子玩。

  A(Affection)指的是情感方面,比如当孩子减少或者不再使用网络后,他的情绪是否会变得很糟糕(如暴躁或易怒),需要通过增加网络活动才能有所好转;

  B(Behavior)指的是行为方面,比如孩子是否宁愿上网娱乐也不愿意与别人直接交往,或者孩子会就上网而撒谎;

  C(Cognition)指的是认知方面,比如孩子总是觉得自身玩的时间很短,或者在家长管教时,总觉得自身没有问题而不服从管教。

  第三,益智游戏,比如俄罗斯方块、拼图游戏等等,是有助于孩子日后学习数理的。

  还有一些科学证明有益于儿童发展的游戏,比如“打地鼠”游戏和“汤姆猫跑酷”游戏都有利于发展孩子的精细动作,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反应力和抑制控制等能力。对于青少年来说,没有血腥、暴力或者过度暴露的场景的动作类游戏也是可以适当接触的。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其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数字时代,儿童游戏的外延既包括非电子类的传统游戏,同时也包括电子游戏。

  一方面,传统游戏(特别是由儿童主导的自由玩耍)是儿童发展的助推器,不应随时代的变迁而黯然消逝,其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电子游戏不可取代的。另一方面,面对电子浪潮的冲击,将数字原住民完全置于“去电子化”的游戏真空中的做法并不现实。适时适度、以适当的形式、玩内容适宜的电子游戏有利于儿童发展。

  关于规则,我的建议是家长不要帮助孩子制定规则,而是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我们尽量参考三个W原则:

  家长要就“游戏时间”跟孩子达成一致。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孩子最长的上网时间能参考美国儿科学会(APA)的标准:

  6岁以下的孩子每次接触屏幕设备的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一天内接触任何屏幕设备的时间加起来不能超过1小时。

  我们首先帮孩子筛选一下游戏,看一看适不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然后也问一问孩子的兴趣,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游戏时,要先查看游戏的介绍,了解游戏的适合年龄,如果游戏介绍上说适合10岁以上的孩子,那就不要给3岁的孩子下载这样的游戏了。

  如果是适合孩子玩的游戏,家长可以先把游戏下载下来,然后试玩一下,确定是不是适合孩子。查看游戏画面和场景设置是否有暴力、血腥或的画面,取消广告弹窗、自动支付功能,尽可能地把游戏设置成儿童模式。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我们提议应该在家庭的公共区域去使用电子科技类产品,这样的话父母对于孩子其实是有一个监管的,一方面我们大家可以了解到孩子在接触什么样的游戏内容,同时我们是可以比较好地去参与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过程,跟孩子一起探讨游戏内容,增进亲子互动。

  如果孩子大一点,他们要有自己的电子设备之前,家长应该跟孩子提前有一个“约法三章”,就以下内容跟孩子做出约定,比如:

  如果你因为上网而使自己的学习或者生活变得很糟糕,爸爸和妈妈有权收回你的上网设备……

  这些规则我们该在给孩子电子设备之前就提前跟他说好,这个是不能打破的规则,因为这是对孩子很好的一个保护。

  首先,奖励孩子的时候,东西越具体越好。如果再具体一点,明确允许孩子玩什么样的电子游戏会更好。

  另外,相比物质奖励,让孩子拥有一种经历或者给他一些精神方面的奖励,会让孩子感觉更好。

  比如想让孩子好好学习,我们去奖励孩子,考了100分我给你多少钱,这样一个时间段孩子可能因为这个奖励而变得不爱学习了,这样的做法会降低他的内部动机。

  如果孩子并不能提出特别明确的奖励,可以给他一些选择,并这样跟他说:你这个事情做的非常认真、投入,花了许多功夫去做,寻找多种可能,碰到挫折也没放弃,妈妈想对你进行奖励。你想要什么奖励?如果你没有想好的话,你是想今天晚上妈妈一起跟你做一个史莱姆呢?还是积累一个小红花,等积累到五个的时候,妈妈就带你去你想去的儿童乐园去玩。

  只有有意义的人际联系才能把孩子从手机游戏和电视旁边吸引开。父母不仅要敞开心扉、放下身段,走进孩子的互联网空间,而且还需要跟孩子一起发展其他的兴趣爱好,如读书、运动等,从而使孩子在父母与伙伴的陪同下,能随时走出网络世界,拥抱本真快乐的童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